中国西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主题

当地人民的生存策略和人口变化因素所形成的资源利用模式

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演变主要由这一地区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所决定。研究生存策略的学者们的任务不仅是讲述当地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更主要的是了解形成这一方式的因素(Ives and Messerli, 1989)。一般来说,在偏僻且多样性及其丰富的生态地区,村民的生存策略(活动和经营方式)在一个村庄内或村与村之间都会有巨大差别(Coomes, Barham, and Takasaki, 2003)。这些生存策略依赖于很多因素,包括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家庭经济情形,家里劳动力结构,社会资本,公共机构,社交和文化规范等等(Shouying, Carter and Yao, 1998;)。同时,人们的极大多数经济活动构成了这一地区自然风貌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些活动影响之大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保护的关键目标。因此,要在这一地区开展保护,单纯淘汰现有的谋生手段并不可行,而应该开展以下分析研究活动:(i)分析现存谋生方式的内在逻辑,尤其指大量依赖土地利用方式和自然资源得以维持生计的生存策略存在的必然性;(ii)分析这些活动和经营方式与自然环境由此出现的因果反应之间的联系;(iii)在满足保护和发展两个目标的前题下,分析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资源管理的相关技术、政策、项目和运行机制。

问题之一:传统生存方式的生物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逻辑
滇西北地区正在进行大量改革。了解形成这里传统生存系统的因素,将是一个挑战性极强的研究。其原因是这一地区与外界已相对隔离了上千年。目前,云南省生活着26个少数民族,大约有五百万人口。他们中绝大多数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与当地生态系统之间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这也是该地区尽管人口密度大、且属高山地区,但其生物多样性仍很丰富的原因。研究项目的核心内容是,了解人们如何利用他们周围薄弱的资源维持其生计,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知识。

IGERT项目小组研究人员(Albrecht, Jianchu, Posner, Rutledge, Salick)通过研究当地谋生方式将获得两类知识基准。一类是已被证实可供这一生态系统多样性地区持续利用的实践和方法等的相关知识,另一类是这一系统下所形成的生物学知识。第二类是这一高山地区大量的生态学多样性及与之相伴的截然不同的农业体系知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

问题之二: 持续发展策略和政策干预
家庭型的生存策略与家庭财力状况、周围自然资源禀赋、家中劳动力、社会资本,社交和文化规范等各种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家庭如何及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如何积累资本去开拓他们的未来而言,各种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决定着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Zimmerman and Carter, 2003)。要了解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需要具有渊博的前瞻性理论足以约束人们的决定,以及和理论观念相一致的实践方法。而且二者必须统一(Carter and Yao, 2002)。与这一理论性挑战相提并论的政策性挑战是,如何制定政策和设计运行机制加强这一家庭式居住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寻求措施让这一地区的人们将资源利用降得更低或到最低点,同时这些措施仍能满足前面所述的一系列限制理论 (Jiang, Zhou)。

问题之三: 区域经济对当地生存策略的影响
通过在滇西北地区建立多个生物保护区,建造水利资源大坝,发展旅游业,对该地区进行大量改革。这样,在既为传统活动提供机会的同时,又可以加大对其的限制。通过改变传统活动的机会并加强约束,鼓励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生活,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民的生存策略,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Buck et al, 2001)。用政府政策取代传统的自然调节,促进当地经济的改变,并带动人口的根本性迁移、土地使用和当地管理政策的巨大改革(Meinzen-Dick, et al., 2002)。 威大与中科院调查小组希望调查的关键性问题有:1、士地和资源利用的改变对人口变化产生的关键影响;2、土地使用的改变在家庭对自然资源管理利用方面产生的作用;3、在加大开发生态旅游业、并考虑将目前的经济活动作为成本投资的同时,如何能更好更持续地利用环境资源。

 

根据英文版翻译。
  © 2004 威斯康星大学系统校董会